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时空艺境家居设计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时空艺境家居设计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,是艺术家主观的能动性创造,并借助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,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艺术作品,求安慰于艺术。正是因为艺术作品内含艺术家的情感,所以显得动人,极具美感。这种“美感”经过升华,上升为意境。自古以来,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具有意境。意境是艺术的至高追求和目标,也是审美欣赏者感悟作品精神的最高形式。宗白华先生作为“艺术人生派”的代表,其美学观点颇具生命意味,其中“意境论”成为其代表理论,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。
宗白华先生将艺术“意境”、生命“情调”和宇宙“韵律”相贯通,以艺术的“空灵”为核心,延伸了一系列关于艺术与美学的重要理论,力求创立“艺术式的人生”,成为国内著名的美学家。
宗白华老先生倡导艺术应具有广度,从《美学与意境》一书中可以看出,艺术、生活、美学和哲学都成为他的研究对象。中国艺术的魂在于“意境”,意境是艺术家身上最宝贵的品质,也是艺术作品最精妙之所在。
“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,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”。[1]笔者很赞同宗白华先生这句话。当代艺术勇于创新,艺术家处在一个大环境下,一个大平台上,纷纷推出“新的艺术模式和艺术形式”,展示“新的艺术品”。时代在进步,科技在发展,艺术的革新已成必然之势,当代艺术倘若合理运用时代与科技的优势,便会创造一个艺术的新世界;但若“为新而新”,就会本末倒置。“探本穷源”一语道破其关键所在,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根源,所谓“艺术的新”,必定是在传统之上“推陈出新”。“探本穷源”的关键在于了解和把握中国艺术的精髓,即意境的特构。改造艺术世界,我们先得认识。
关于意境的解释,方士庶在《天慵庵随笔》中讲到“山川草木,造化自然,此实境也。因心造景,以手运笔,此虚境也。虚而为实,是在笔墨有无间,故古人笔墨别构一种灵奇...”[2]简单几句话便是对中国画意境的很好归纳。笔者理解,实境在景,虚境在心,而无论实景的表现和虚景的表达,都要借助中国传统书画工具,即笔墨。例如水墨画的基本绘画技法为皴擦点染勾,不同技法针对不同绘画阶段孕育而生,都具有一定程式。画家灵活运用,抒胸中之意。
宗白华指出了中国画“气韵生动”之源……
宗白华先生曾在其著作中对西方绘画和中国画进行过比较,先生说:
西画、中画观照宇宙的立场与出发点根本不同。……西洋油画因脱胎于希腊雕塑,重视立体的描摹;而雕刻形态之凹凸的显露实又凭借光线与阴影。画家用油色烘染出立体的凹凸,同时一种光影的阴暗闪动跳跃于全幅画面,使画境空灵而生动,自生气韵。故西洋画表现气韵生动,实较中国色彩为易。而中国画则因工具写光困难,乃另辟蹊径,不在刻画凸凹的写实上求生活,而舍具体、趋抽象,于笔墨点线皴擦的表现力上见本领。其结果则笔情墨韵中点线交织,成一音乐性的“谱构”。气韵生动为幽淡的、微妙的、静寂的、洒落的,没有色彩的喧哗炫耀,而富于心灵的幽深淡远……
在这段话里,先生有个鲜明的观点:气韵生动的说法虽然源于中国,但同样适用于西画!
先生还指出了中、西画气韵生动的表现方法,西画的气韵生动是通过油彩的立体凸凹表现,而中画的气韵生动则是靠笔墨点线皴擦表现。
尤让人叫绝的是,先生点明了中国画气韵产生的根源———心灵的幽深淡远。我对此话的理解是:画家个人的“心”是气韵之源,想要气韵生动,内心和情感世界一定要丰富。
要提起中国的美学,大部分人立刻会想到的代表人物,比如说蒋勋、徐悲鸿、沈从文、朱光潜,甚至陈师曾。宗白华这个名字在大众对于美学的印象中实在是太稀薄。
宗白华,作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,被誉为“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”,与朱光潜并称为“20世纪中国美学界的双峰”。他留下的《美学散步》和《艺境》,更是中国美学史的两本重要著作。
那为什么宗白华一直没有被大众所记住?可能是因为他对于美学的态度,就如在湖畔散步一般悠闲、零碎,让人时常忘记他对于中国美学的贡献。
而正是因为他这种对于美学的亲切态度,便如和艺术平视相交,反而更适合普通人学习欣赏美学、欣赏艺术。
作为一名普通人,并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,在这种时候想要了解艺术和艺术品就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,这个巨人就是宗白华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时空艺境家居设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时空艺境家居设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